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政协报·协商专版|挺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深水区”——省政协“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 助力第一家园建设”专题协商会综述

福建政协
2024-10-21


《人民政协报》 (2023年06月26日第08版)


福建省政协调研组在福州市调研


福建省政协调研组在漳州市调研





(记者 王惠兵)“祖国大陆至台湾岛最近距离68海里”。

沿着一路嶙峋的怪石,登上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猴研岛。这,便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的最近点。在蓝天白云的日子里,穿过石阵,就能望见对岸的住家。

来自台湾的马彦彬正在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任职院长,说起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他的眼里有欣慰也有深深的乡愁。

而当海峡的风吹到八闽的山,拨动的缕缕乡愁更是在两岸同胞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如今,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已是新时代党中央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一项重大政策主张,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岸关系领域的生动实践。

“高等教育融合是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闽台高等教育领域的融合是建设‘第一家园’的一道综合题、必答项。”……5月23日,福建省政协“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 助力第一家园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上百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台胞代表、闽江学院师生代表与有关部门负责人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在“对对碰”中话乡愁、议教育、商共识、谈未来,全场热烈的协商氛围一再被推向高潮。

“福建作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要种好‘试验田’、勇踏‘深水区’,重在深化校际交流合作,贵在深化政策落实落细,旨在深化两岸文化交融互通,切实帮助台湾师生‘落下脚’‘安下心’‘扎下根’,助力建设合作紧密、服务贴心、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省政协主席滕佳材掷地有声地说。




“沉浸式”调研 无准备不建言


1987年7月,台湾解除“戒严”并准许民众赴大陆探亲;次年,又公布《大陆杰出人士、海外学人及留学生来台参观访问审查原则》,开启大陆学者到台湾参访的篇章。此后,两岸教育原本不开放、不宜开放的局面不断消融,交流大势不可阻挡,从项目带动逐步向全面合作乃至融合发展。

先行先试,主动融合。闽台两地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立足对台工作前沿位置的福建,历来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院校合作、人才联培、师资引育等纷纷走在前列。

如何持续发挥优势,提升合作质量与水平,不仅是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的重要课题,亦是助力“第一家园”建设的重点命题。因而,以“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助力第一家园建设”为议题,召开十三届福建省政协第一场专题协商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周祖翼、省长赵龙点题出题,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有力指导。

今年初,围绕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主题,由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牵头负责的调研组赴福州、厦门等台胞聚集地,开展“深、快、灵、准”系列实地“沉浸式”调研,并面向北京、上海、广东等6个省份同步展开“线上”调研,累计召开各类座谈会20多场,征集调研材料180多篇,参与人员210余人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翔实资料。

“不调研不协商、无准备不建言”,历来是省政协履职工作秉持的原则,“高质量”更是体现在此次系列调研活动的每个细节中。

4月6日,省政协调研组深入漳州、厦门两地,与7家台企高校面对面直奔主题,谈做法成效、话融合方向、解困难问题,台胞台企关于如何“推动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真心话、烦心话一股脑聊开,让参与其中的不少台湾青年印象深刻。

“我和丈夫一直担心在闽台胞子女就学问题复杂,没想到‘一站式’办理入学即可。”“我们十分关心的台青创业项目也敲定落地了。”……最令台青们欣喜的是,不少现实问题当场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进社区、进台企、进高校,榕树下、创客家、校园中,上云端、搞调查、深融合。历时3个月,从省委台港澳办、省教育厅等9个部门到全省12所高校、数十家企业,纳百家言汇各方力,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逐渐“浮出水面”——

“当前,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仍存在‘为交流而交流、为合作而合作’现象。”

“全省高等教育领域吸引力还存在短板,引师资力度不平衡、招生渠道不够宽,资金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大。”

……

找准了“病症”,调研组从4个方面开出13张“药方”:要以更高的责任使命整合资源,尤其借力闽港澳教育合作等方式,推动“曲线对接”促融通。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倍增计划”“家庭工程”等,加强对高校台湾师生的服务和就业创业辅导,并全面做好台湾师生国情培训,增进文化归属感,培养更多认同祖国大陆的台湾各界新秀。



制度先行 广开融合之门


率先在大陆开展大规模、成批次高校学生赴台学习;率先在大陆出台关于两岸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实施台湾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和所在单位直接聘用技术职务政策……

先行先试之下,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密切,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率先”。据统计,2020年以前,每年到福建高校访学交流的台湾教育界人士达3000多人次,开设讲座500余场,来闽交流的台湾师生超1.5万人。同时,72所福建高校与118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参与量大、涉及面广,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536人次,近万名台生来闽就读。

“新冠疫情后,两岸交流逐渐恢复正常,福建作为先行先试的‘领头羊’,不能只停留在‘面上’的交流活动,要更大胆创新融合方式方法,在两地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当天会上,作为资深两岸关系研究专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说道。

谋一隅为全局。在委员们看来,广开融合之门,要实现人员学术自由流动、校际合作资源共享、教育理念互通互融、制度互通证书对接4个目标。

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是实现台湾教师“增量扩面”、台生“倍增计划”的先决条件。省政协常委宋志刚建议,加快设立直接面对省属各高校的总体工作组,统筹政策制定和标准设定,解决省内各高校对台合作的零散化、短期化、表层化问题,将单一、零散的项目活动转向综合、高阶的融合体系。

省政协委员刘良辉深表赞同之余,提出还要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机制,深化政策衔接,优化奖励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尤其进一步探索设立台湾教师退休基金等政策机制措施,真正解决“引得进”“留得住”“融得入”“干得好”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陈丽丽呼吁,注重相关政策措施的监督管理,做好事前模拟、事后评估反馈与纠错的落实。

“当前,我办牵头省教育厅、人社厅等8部门制定出台了《促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为吸引台湾师生、台湾人才来闽学习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对此,省委台港澳办回应。



挺进“深水区” 加速闽台高等教育融合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在当前两岸关系的背景下,闽台高等教育如何挺进“深水区”加速深度融合?两岸高校平台又该怎样发挥特有优势,探索完善师资引育、学生培育、资源共育等新模式?当天,作为十三届省政协首场专题协商会的“重头戏”——“即席发言”环节上,12位政协委员举手、“抢”话筒、“争”发言,聚焦不同领域“对症下药”,建言献策。

惠台政策是否“一竿子插到底”,关系到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省政协委员黄丹青认为,应优化政策,加快建立“政企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实验室、大学、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学装置和科学家5个载体的协同发展,从而加强福建在培养领军人才领域开展和台湾高校人才的深度合作。

融合要有针对性,要专业,更要深入。省政协委员叶世满建议,围绕全省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新需求,出台鼓励性政策,引导、支持台湾地区高校来闽合作办学,聚焦全省“四大经济”、聚焦重点产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培养产业提升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聚焦台青就业问题,省政协委员谢俊荣希望创设闽台大学生创业基地,成立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台湾学生在福建就业、创业提供融资、纳税、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协商好不好,关键看成果实不实,党政是否真认可,群众是否真满意。“我们将组织相关部门逐项研究吸纳委员和专家的意见建议,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闽台高等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副省长常斌充分肯定了省政协本次专题协商成效,对省政协长期以来给予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感谢。

滕佳材表示,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省政协将持续用好用活港澳台侨交流基地、“海峡号”融媒体中心等平台载体,打造好“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台港澳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等活动品牌,持续助力写好“通、惠、情”文章,为推进两岸交流互鉴、对话包容,建设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运营
推荐阅读


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 | 承“红色初心” 立“头等大事”——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记事
人民政协报 | 种好“试验田” 勇踏“深水区”——福建省政协专题协商深化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发展小记

人民政协报头版 | 为学之实 固在践履——福建省政协开展主题教育青年论坛活动小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建政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